研究領域

∥ 張國恩教授 ∥ 宋曜廷教授 ∥ 劉子鍵教授 ∥


  宋曜廷教授的專長領域條列如下:
 
◆ 教育心理學
◆ 心理與教育測驗
◆ 電腦輔助學習
◆ 電腦輔助測驗與評量
◆ 混合研究法
◆ 職涯資訊分析與應用
◆ 中文文本分析

 
 
 
▍主持研究團隊
 

◆ 可讀性研究團隊

研究內容

  可讀性(readability)是指閱讀材料能被讀者理解的程度,文章的可讀程度除了影響讀者對文章的理解,也影響讀者對於知識的吸收以及資訊的掌握,因此可讀性資訊可廣泛使用在教育界的課文編寫、資訊產品的使用指南、報章雜誌報導等。然而,比起歐美語系國家,目前臺灣學界對中文可讀性議題的研究相對貧乏,也較欠缺系統化,此外,歐美語系在可讀性研究的成並不能適用於中文發展。

  為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宋曜廷教授主持之可讀性研究團隊集合教育、語言、認知、閱讀、資工、數理與應用統計等各跨領域人才,對中文可讀性議題進行整合性研究。本研究團隊目前已發展出六十多種分析文本可讀性程度指標,透過資工及數理技術,對文章的可讀性進行分析,並透過嚴謹的認知實驗程序進行驗證。

  本研究團隊不僅在技術上持續突破與創新,所開發的系統係運用人工智慧演算法進行分類模型最佳化,能更周延並有效地進行文本可讀性評估。本團隊目前的中文文本分析技術不僅獨步全球也已與國際主流可讀性研究接軌,未來我們將持續整合多種可讀性指標之計量系統,並發展專家文本分級系統,建置符合讀者閱讀年級水準的文本適性配對建議之閱讀支援平台,全方位支援教育、研究、教學與學習。

已開發系統

  「因材施教」是每個教育者都希望達到的理念,但要達到適性教學的目標,必須要先能夠了解教材的閱讀難度以及學生的閱讀能力,方能將兩者進行適配而達到適性教學的目標。本團隊主要致力於研究教材課文的電腦化自動分析,以及讀者閱讀能力評量的試題開發,目前已發展出中文文本可讀性指標自動化分析系統 (Chinese Readability Index Explorer, CRIE),此系統包含四個子系統,包含分析中文為母語學習者文本的CRIE、分析中文為外語學習者文本的CRIE-CFL、分析學科領域網路文本的CRIE-DK、以及提供中文斷詞及句法剖析服務的WECAn & HanParser。

  • CRIE提供99個文本特徵的分析,以及從國小到高中的文本可讀性分級模型。CRIE-CFL提供49個文本特徵的分析,以及結合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架構 (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CEFR)的分級標準,提供中文為外語學習文本的CEFR分級參考。
  • CRIE-DK結合潛在語意分析(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LSA)技術來預測網路文本的可讀性難度,初步檢驗正確率已達80%。

  可同時擷取數十種以上文章可讀性特徵之「文本可讀性指標自動化分析系統(Chinese Readability Index Explorer,CRIE)」,CRIE系統已經對外服務,歡迎使用。

  為了強化文本分析之應用,本團隊設計適性語法測驗,整合國小至國中的讀者閱讀年級適性評量題庫,透過此題庫進行學生適性閱讀能力的評量,建立SmartReading系統將文本難度和讀者能力進行適配,進行讀物推薦與閱讀教學,達到適性教學的目的。此系統已在全台灣和全球進行推廣與應用。


◆ 診斷測驗研究團隊

研究內容

  本團隊運用先進的測驗與計量技術及機器學習科技為基礎,並融合最新的資訊技術,戮力於研發高效率、高準確性、高應用性的適性學習診斷系統,以迅速且有效瞭解學生學習問題所在,大幅提升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效果。本團隊主要包含三大研究範疇:

  • 先進診斷與適性技術研發:針對不同的診斷應用情境,研發先進的診斷與適性技術。
  • 診斷模型與新式題型研發:針對不同學習內容,建立準確的診斷模型並研發適切題型。
  • 跨平台診斷系統研發:因應不同的診斷應用情境與題型,發展高效率且高應用性的跨平台線上學習診斷系統。

已開發之診斷測驗

  • 英語能力診斷及認證測驗系統

     
      以外語學習理論為基礎並整合多種測驗理論,發展出包含詞彙、文法、閱讀理解、聽力理解等測驗,其年級包含國小至國中。測驗結果不僅能將學生的能力表現分級,並能進一步指出學生有哪些內容和技能還需要加強。並以測驗連結學習為宗旨,提供完整的即時報表,讓學生、老師及家長能規劃接下來的學習目標。目前每個子測驗的試題內容都經過大規模的預試確保測驗品質及常模的代表性,除此之外,更使用不同的統計方法分析並建置施測流程。由於本測驗兼採適性和標準設定之機制,能對英語語法與聽力作詳實的垂直與水平評斷,已成為全球最佳的診斷測驗之一。

  • 數學診斷系統
     
    • 應用先進之診斷適性技術CD-CAT,提供學生可依其自身能力程度之答題狀況,進行適性選題之評估,降低學生於測驗時之負擔,藉由適性選題所得知結果進行數學能力分析。
    • 應用心理計量模型(CDM)進行各類型題本之診斷測驗分析,將分析結果輔以適性診斷技術CD-CAT進行量化比較,發現其精確度高達95%。
    • 應用Angoof法對各類型題本設計標準設定規則,為診斷系統增加另一測驗診斷分析模式,再藉由實際訪談驗證方式進行比對。
    • 新式題型設計:屏除坊間一般線上測驗以全選擇題之作答模式,改以選擇+填充、或全填充之試題為主,以降低學生猜題誤差、提高學生答題準確性;本團隊目前正著手進行研發遊戲試題本,希望能提供給國小中、低年級之學生不一樣之診斷測驗,提高測驗動機。

      本團隊目前研發之測驗診斷內容有針對國中小之數學科、英文科、國文科,接著將研發完成之各診斷測驗系統整合為一跨平台之雲端學習診斷測驗系統,提高系統使用便利性與效率性。

發展優勢

  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每位學生的學習困難皆不相同,教師難以在短時間內精確掌握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困難,讓學習者因此錯過寶貴的學習關鍵期,未能獲得即時的改善。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與普遍,以及先進測驗與計量技術的發展,本團隊以發展更精確且全面的學習診斷技術為目標,以期有效改善學習效率與效果。未來5-10年內教育領域重大的創新突破在於「未來教育服務將會依據個人需求提供個別化的服務」(美國華爾街日報,2010年9 月27日)。本團隊將透過跨平台、跨領域的個人化學習診斷系統研發,逐步實現未來個別化教育服務的願景,為將來發展以個人化需求為依歸的適性學習服務建構堅實的基礎。本團隊的成果已成為國內應用最廣,影響力最深的評量工具。


◆ 數位學習研究團隊

主持人

  台灣師範大學 張國恩教授、宋曜廷教授

  台灣科技大學 網路學習研究中心 侯惠澤教授

研究成果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數位學習研究團隊,由2000年開始配合台灣數位學習大型研究專案,積極從事關於數位學習的研究,研究成果不僅同時發表於為數眾多的國際學術期刊,且也發展許多數位學習軟體環境,並具有推廣團隊,將成果推廣至各級教育機構,且從事大量的理論與實徵研究。本團隊主要研究方向為「數位學習與融入教學」、「行動學習科技運用」,說明如下:

  • 數位學習與融入教學:

      數位學習環境下,教師在面對運用更多新穎教學方式的挑戰與需要培養融入教學技能的衝擊下,需能更具效率地於線上進行教學,並與其他教師進行知識分享與資訊交流。爰此,本團隊研發教師數位教學知識管理整合環境-WIDE-KM平台(http://elearning.ice.ntnu.edu.tw),提供全國教師一個教學知識分享環境入口網(WIDE-KM Teacher Portal)。WIDE-KM專案主要由目前任教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之侯惠澤教授進行主要之分析、規劃與領導整個研究團隊進行研發,為一同時整合教學設計理論與知識管理策略的教師數位教學知識管理整合環境,提供全國教師一個教學知識分享環境入口網(WIDE-KM Teacher Portal)。其中,共包含教學設計與知識管理兩大面向、11大模組區以及27個子功能模組與上百個各細部功能。其中[WIDE-KM教師部落格]為國內少數專為教師專業發展設計之部落格環境,並可與教學系統緊密結合,提供全國教師具個人風格且便利的教學經驗分享工具。目前並有多所學校實際運用且持續增加中。目前,該部落格環境於本計畫中並研發且嵌入更多依據Web 2.0理論之互動功能,包括具備核心教學知識架構基礎的教學知識TAG管理模組,與整合式之PKM管理介面等,且這些功能亦已經於2009-2010年陸續開發完成並已經新增供全國教師使用。且將於未來持續研發並增加更多工具。依據其既有功能之特色與基礎。以研究回饋於社會之理念,至今經過2004-2010年的全國推廣,已經有25,000位以上會員參與,累積之數位線上教學數位內容約20,000筆以上。系統畫面如圖一所示。其中,共包含教學設計與知識管理兩大面向、11大模組區以及27個子功能模組與上百個各細部功能,與此系統相關的延伸討論與實證分析研究本人已經投稿並刊登於多篇SSCI期刊。目前,近兩年並引導團隊於該系統嵌入更多依據Web 2.0理論之互動功能,包含活力指數模型、微網誌等social interaction功能,且這些功能亦已經開發完成並已經新增供全國教師使用。

  • 行動學習科技運用:

      本團隊實際於國小實施行動載具教學長期實徵研究,並探討各種運用模式與其歷程,此外,也開發整合【人-機-境】的博物館行動導覽遊戲系統(包含合作學習版本與單人冒險版本),以促進學習者與展物的互動,並實際於歷史博物館進行實驗。

主編數位學習系列專書

  宋曜廷教授與高教出版社合作,擔任「數位學習系列」叢書的總編輯,規劃一系列的數位學習專書,邀集國內數位學習領域的專家,針對特定主題精心編著華文界最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數位學習論著,編撰叢書如下:
(1)擔任高教出版社「華語文與科技叢書」執行總主編,目前已出版《語言、演化與大腦》一冊。
(2)擔任高教出版社「數位學習系列叢書」執行總主編,此系列叢書若完成,應能成為國內大專校院數位學習相關科系主要教科書,成為幫助國家培育未來數位學習人才的主要工具與媒介。
  透過以上叢書的編撰,盼能提供研究者、學生以及對數位學習有興趣的人士,在進行相關研究時一個參考的依據。

辦理工作坊及大型研討會

  網路及多媒體技術的進步,使得數位學習環境可突破時空限制,提供互動且多樣化的呈現方式。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如何運用數位學習來強化學校教學及提升企業競爭力,已成為學界與業界共同關心的議題。為提供數位學習產業、學校教師及研究人員互動、交流的機會,本團隊於台師大辦理數次工作坊:「2008 數位學習:議題與方法初階工作坊」、「2009 數位學習:議題與方法進階工作坊」、「2014數位學習:議題與方法進階工作坊(二)」,及國內大型研討會如:「2014TWELF第十屆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主要的參加對象包括與數位學習研究相關的專家學者、業界代表及中小學老師,針對數位學習的教學策略、理論探討、技術發展、應用現況、市場需求等構面,邀請專家學者與傑出的產業人士進行專題演講、論文發表等交流活動。


◆ 職涯測驗系統團隊

研究內容

  本研究團隊所建立之系統性、全面性之職涯輔導系統,乃針對學生在生涯抉擇之需求提供協助,透過建立豐富、創新及整合性的職涯資訊系統,以作為學生在生涯發展和生涯決策之工具。本團隊主要包含三大研究範疇:

  • 新設計
    • 開發職涯測驗系統:結合電腦化技術、心理計量理論及多媒體科技,編製適性化職涯性向測驗及情境式興趣,以新型態、新設計的測驗架構、題型與內容,發展新型態之測驗工具。
    • 建置職涯資訊系統:協助學生掌握最新社會脈動,瞭解職業世界與現今新興行業資訊,藉由建置生涯資訊系統,使得生涯資訊之傳達能更具及時性。以工作分析架構中之系統化方式,蒐集職場中所需之知識(Knowledge)、技術(Skill)及能力(Ability),又稱KSAs,建立外在世界之職業及學系訊息,降低學生對於職業的迷思概念。

  • 新貢獻
      開發職涯決策系統:整合個人在職涯測驗系統所完成的測驗類型之結果、工作場域等資訊,提供國內學生及教師有利的生涯輔導與職業媒合,以作為生涯決定之篩選之參考,使其能夠更聚焦其選擇之範圍,並且進一步加以行動。

  • 新模型
      建立本土化之生涯決策歷程模型:提出以社會建構和情境認知為取向的生涯決策模型,作為後續生涯資訊輔導系統設計之依據,並對其相關假定加以驗證,提升國內生涯相關研究之水準。

發展優勢

  對國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無論在選擇就讀的學校類型或科別,皆為重大生涯決定,同時也影響個人未來在高等教育發展之方向。根據教育部99學年度的統計,有超過十萬名的國中畢業生需選擇高職就讀,而這些學生在高職15個類群,80餘個類科中,需要面臨抉擇。而類似情境延伸到高中,高中畢業生亦須面對大學科系的選擇。

  本研究團隊開發國中版及高中版職涯測驗系統,透過電腦化測驗,提升測驗效能。國中版包括適性化職涯性向測驗及情境式職涯興趣測驗,高中版包括適性化職涯性向測驗、電腦化職涯興趣測驗及工作價值組合。國中版測驗已提供超過數十萬人次使用,亦提供職涯資訊系統,透過豐富之資訊,協助學生進行生涯探索。

  高中版測驗於2014年為推廣階段,共召開全國五場的教師研習會,邀請超過200位高中輔導教師進行測驗介紹、實作以及討論,並已於2015年八月正式上線應用。

  本研究團隊逐步開發具豐富性及創新的職涯資訊系統,透過測驗工具、外在訊息及決策之系統開發,可作為適切之生涯輔導之工具。此將對國中和高中階段學生的生涯發展,或廣大的國中及高中教師的輔導工作,產生莫大的助益。本團隊的成果已與全球知名的生涯資訊系統,如SIGI, DISCOVER(ACT)等……並駕齊驅。另,本團隊已發表多項專利、國際期刊論文及電腦化系統,成果斐然。


Copy © 2016 Intelligent Interactive Technology Learning LAB